报道:郭秋香
(八打灵再也8日讯)马来西亚精神健康协会副会长黄章元指出,冠病疫情是造成目前国人寻求精神科医生治疗的主要因素。
他说,过去很多人面对精神疾病的困扰时去看精神医生,很多时候是因为家庭问题、家暴、忧郁和焦虑,但是,现在看医生的人,却大部分跟疫情有关,但寻求精神科医生治疗的人数,基本上没有多大改变。
他今日受询时对星洲网指出,寻求治疗的病人有两方面,第一种是以前就患有精神疾病,例如焦虑症、强迫症和忧郁症者,因为疫情使到他们生活出现很多的改变,包括学业、失业等,导致出现精神症状。
“另一种病人是过去不曾面对精神健康问题,但因为性格属于比较担忧型,在疫情下就引起精神健康的问题。
“我有一个个案,一个已婚有孩子的男人,从来没有精神问题,但是,疫情爆发后,他开始担心孩子去上学、老婆去买菜后会否被病毒感染,就因为这样很恐惧,他无法专注上班,也慢慢造成他出现焦虑症和强迫症,但经过治疗后已改善了。”
黄章元认同IPSOS的调查结果,即有44%的国人因为冠病疫情而精神健康收到音响,但补充,这并不意味很多国人因为焦虑出现精神疾病而去看医生。
他坦言,疫情存在很多未知数,民众的确比较悲观、没有比以前开朗和快乐,但还没有达到很多人患上忧郁症的阶段。
“在当前充满太多未知数的环境,这是自然的,因为疫情打乱了我们的生活,看不到前方的路,就比较难有正面的思想。”
他说,疫情后有很多关于精神健康的调查和报道,但很多人其实不懂什么是健康疾病,以及该如何预防,所以在这方面必须很谨慎,否则会制造很多的恐慌。
他表示,大家必须先了解,我们的精神对疫情的适应能力及疫情对我们的精神产生的影响,因为这是我们人生中第一次经历的疫情。
“一开始我们对病毒是陌生的,包括卫生部也不熟悉这个病毒,所以初期的时候采取了很多被视为较积极和强硬的措施,包括封国,而这造成了很多的恐慌。但随著卫生部深入了解和熟悉这个病毒后,采取的手段和措施没有那么强硬了。”
“卫生部代表我国的抗疫能力,如果卫生部也恐慌,采取强硬的措施,人民也会更加恐慌和担忧。从这几个月的发展看来,这一次,卫生部表现不错,没有太过强硬的手段,同时准备后才把信息传达出去,在各方面都有深入的参考后才进行。如今,整个常态改变了,人民的反应也已经不同。
他说,只有在确诊病例激增并离我们越近的时候,公众的焦虑感才会越来越厉害。
针对目前疫情加剧,他劝请之前本来就有精神疾病的病人,不要断药,要定时复诊。而另一种性格属于担忧型的公众这段时间要通过正确的管道寻找资讯。
“人是很容易受周围的影响,而很多时候,不是给真正确诊数字吓到,是给社交媒体的假新闻吓到,没病变有病,所以我们会建议病人只在下午四五时留意官方报道,根据官方的措施防范。”
他说,很多社交媒体把一般的讯息加盐加醋,本来不怕也变恐慌。
他表示,给予家庭成员的支持和鼓励非常重要,就趁这段时间有更多的亲子关系和陪伴。同时如果只能呆在家,还是得保持良好和健康的生活习惯。
他建议因为疫情而失业的公众,第一点要做的就是先找朋友或专业人士倾诉情绪上的障碍,失业肯定会不开心,这个情绪上的问题要先处理。再来就是改变自己的心态,学习新技能,毕竟在新常态下很多行业无法再生存。
杨申兴:病毒不确定性造成大影响
精神科医生杨申兴指出,从他接触的病人的情况看来,疫情对人们精神上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
他说,这个病毒的不确定性,对人造成很大的影响。很多焦虑症的病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无法忍受不确定,这个病毒的确诊病例,有时候两位数,有时候几乎要零了,又跑去三位数。
他说,疫情给人的冲击分成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受影响的是害怕受到病毒的影响,不懂何时会受到感染而产生的恐惧。一些病人可能有强迫症,洁癖的卫生程度过度了,导致一直病态的洗手等,有些人适应不良,甚至害怕过度,会变成忧郁症,这是害怕被病毒感染的直接效应。
他说,很多人是间接受到冠病影响,不是真的害怕病毒受感染,而是因为这个病毒导致生活上的改变。例如很多人做运动、逛街、旅行、找朋友在嘛嘛档吹水来减压,过去很多可以做的事情现在不能做了,包括生活方式方式的改变,也会造成无形的压力。再来就是经济问题的压力。
他建议,如果已经被检验出有焦虑症或恐慌症的人,最好寻求专业的治疗,包括辅导员、心理治疗师、宗教师,严重的话可以找精神科医生,重要的是及早发现,那医疗的效果和时间就比较好。
他说,要如何知道自己的情绪问题已经变成一种疾病,通常是情绪的改变很严重,时间已经持续了好几个月、生活一些基本功能出现很大问题,例如长期失眠、暴瘦、开始出现身体的其他功能和疾病,包括高血压、胃痛、便秘等,就可以考虑是精神疾病。
他说,对于没有心理疾病的,只是因为要适应新常态而造成的压力,不一定要寻求专业的治疗。
“调整心态,平常心适应新常态。不要病态性的重复。有焦虑症的,筛选有权威的媒体吸收资讯,例如星洲日报,保持均衡饮食、找信得过的人倾诉、宗教的帮助,这些看似简单的措施都有很大的帮助。”
他提醒身边的人也要互相帮助支持,细心观察他们有没有出现以上的症状,若有就要劝他们及早寻找专业的治疗。
作者:郭秋香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 2020-10-08